法治护航新征程,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采访组探访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社会治理实践

海北 更新于:2025-10-15 06:05
  • 铁枪拖油瓶
    近日,“法治护航新征程
    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之海北行采访组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一抹亮眼的红色标识格外醒目——“卓玛维权工作室”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以下由采访组记者记录。记者一进门就被那股暖意拽住了脚步,心里一阵轻松——不像有的机关那样冷冰冰,墙上的织毯、角落里的酥油茶炉和几句藏语谚语一并把人拉进了一个熟悉又放心的场域。尕特卓玛并没有在台前摆谱,她像邻居家那位能把家常菜端上桌的大姐,动作利落却带着耐心,听来访人的叙述时眉眼间的温柔比任何政策解读都更让人信服。采访组在一旁记录,她们记录下了桌上一沓折叠得整整齐齐的回访表格、手机里那几个拍得特别近的短视频、还有一张写满方言注释的普法讲稿。整个空间既有制度化的痕迹,也有生活气味,这种混合让法律服务不再高不可攀。
    接着,记者跟随工作室的脚步去到了村里,走在尘土不多的路上,几只羊悠闲地绕过来,一位年约六旬的乡贤迎上来拍了拍肩膀,嘴里还没等人开口就挤出句藏语的玩笑话,大家都笑了。案件是关于一块放牧地界限的争议,两家人世代相邻,话题一上来就容易牵出陈年怨气。尕特卓玛先让双方把盘子里刚端来的酥油茶喝了个底儿,边上那位乡贤顺着传统的礼数讲了一段动人的老故事,氛围立刻软了下来。随后,工作室调动档案资料,把过去十年的放牧记录和村规民约摆上桌,用汉藏双语反复把条文念清楚;法律条款既有威严,也被乡间例子润色成大家都能听懂的道理。最后双方答应按村里约定轮换使用新划定的草场,彼此互相递了个承诺卡,尕特卓玛在旁边记下了回访时间。

    回到综治中心,记者看到电脑屏幕上案件流转的界面每一项都有时间戳,哪一步由谁负责清清楚楚,系统里还标注着需要的文化适配项,比如是否需请乡贤做见证、是否要安排藏语宣讲。工作人员说,这套流程是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先听情绪,再看事实,最后用法律给出边界,并通过文化方式把规则讲透。为此,他们还和县里几位退休法官、妇联成员以及民俗研究者组成了常态化的咨询小组,遇到复杂的家事或继承纠纷,都会把专业意见和乡土经验并排放在桌上讨论。
    在推广方面,工作室把成功的调解过程拍成短片,配上藏语旁白,发到牧民常用的社交群里。短片里既有争执的片段,也有和解时那句藏语的礼貌用语,很多人说看完像听邻居讲的一段真实经历,比起枯燥的宣传单更能触动心。工作室还在乡镇集市上设了流动服务点,那个小帐篷里既有普法资料,又摆着几张小凳子,路过的老人可以坐下,年轻人也愿意停下刷手机时顺便咨询。这样的接地气方式让法律服务穿过了语言和习惯的围墙,更多复杂的矛盾在萌芽阶段就被化解了。

    傍晚时分,采访组从综治中心往外望,远处的群山被余晖染成了深紫色,几个孩子追着风筝跑过广场。尕特卓玛和她的团队一天的工作刚刚结束,桌上还摆着没喝完的酥油茶和几份未盖章的调解协议。记者记录下这些细碎的瞬间,想到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其实是构建信任的基石:一次热茶,一句乡语,一个按时回访的承诺,都比急促的训示更能让人愿意遵守规则。工作室把法律变成了可以触摸的东西,这种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日复一日的耐心堆积。
    再往后的计划里,综治中心希望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偏远的乡镇,培训更多会双语又懂风俗的调解员,同时把数据管理和文化适配做成可复制的模板。采访组记录下来这些蓝图时,村里一位刚刚和好邻居握手的中年牧民回头看了眼工作室的方向,笑着对身边的人说了句带着不确定但期待的话。难道这些办法还不足以安抚大家的心吗?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